6月的北京,走进首钢园,滑板少女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下疾驰而过,初学轮滑的小朋友在冷却塔间的马路上徐徐前行,年轻人登上“冬奥之环”顶端拍照“打卡”,大跳台旁的群明湖对岸,男女老少以各自的方式运动或休闲。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作为比赛场地之一的首钢园,热闹的氛围始终没有散去。
20多年前,这里还是电光火石、机器轰鸣的首都钢铁公司。首钢的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石景山炼铁厂,近百年间历经风雨,也见证了工业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工人前赴后继,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世界领先。对北京市的工业化进程和全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而言,首钢的存在都可谓举足轻重。
这座钢铁厂,从诞生以来便与首都发展休戚与共。进入21世纪后,首钢发生了“从山到海”“从火到冰”的重大转型,这与北京的两次奥运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首都环保议题被提到重要位置,城市功能和布局也将进行新的规划,社会上掀起了“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大讨论。经过反复磋商,首钢最终顺应大局,决定搬迁。
这次浩大搬迁计划历时约10年。从北京西部整体迁移到200多公里外渤海湾畔的曹妃甸,同时数万名职工面临重新分流安置,这在全球工业史上前所未有。2010年年底,首钢在北京所有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石景山下的“十里钢城”,归于寂静。
2015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让首钢抓住了华丽转身的契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入驻首钢园,园区内的筒仓成为冬奥组委的办公楼,精煤车间与运煤车站被改造成国家队冰上运动训练基地,“功勋高炉”三号高炉变身工业文化展览空间。而最引人瞩目的建筑,当属2020年交付使用的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之一——首钢滑雪大跳台。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融入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元素,飘逸的线条、多彩的配色,让它成为工业遗址群中一处亮眼的地标。远处有山脉,近旁有冷却塔,背景是高高低低、带着锈迹的炼钢设备,这让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最“酷”的冰雪运动比赛场地之一。北京冬奥会期间,诸多外国运动员表达了对“雪飞天”的赞许,一名美国自由式滑雪选手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感觉就像置身于虚拟世界或网络游戏中。”
今年2月2日,北京冬奥火炬的足迹来到首钢园。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持首棒火炬从首钢园南门准备出发时,马路对面的桥上桥下站满了人,市民们在严寒中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就是为了见证火炬出发的这神圣一刻。点燃火炬台的最后一棒火炬手叫刘博强,他原本是首钢的轧钢工人,如今是首钢园运动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制冰工。首钢从“火”到“冰”的转型,在一名工人身上变得具体。
几天后,首钢滑雪大跳台见证了充满传奇色彩的首枚金牌。2月8日,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第三跳中,做出了此前从未成功过的超高难度动作,逆转夺冠,创造了历史。这是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的冬奥会历史首金,也是中国女子雪上项目的冬奥会首金。此后,中国队另一名小将苏翊鸣又夺得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雪飞天”在北京冬奥会共产生4枚金牌,中国队揽下的这两枚,都是历史性的、沉甸甸的。
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是北京冬奥会的新增项目,但通过改变赛道上的可变剖面,大跳台可以在48小时内转换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道,实现一台两用。冬奥会后,“雪飞天”还将承办国内外相关项目的比赛,成为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场地,同时也是向社会开放的休闲健身场地。首钢园的改造成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眼中“令人惊艳”的案例,他把这里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节俭办奥理念的典范。
在首钢园的地图上,还有一片不小的区域属于“服贸会”。2021年,首钢园成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新增举办地,15座展览场馆建在曾经的焦化厂里,2021年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也顺势在这里举办。近几年,科幻大会、电子音乐节、时尚发布会等活动纷纷在首钢落地,足以证明这片园区的文化包容性和承载力。
如今,首钢园已经自带流量。在社交平台上搜索“首钢园攻略”,网友们自发上传的玩法介绍、酷炫“打卡”照令人目不暇接。近几个月,受疫情影响,室内聚集活动受限,人们爱上了户外运动。面积广阔、配套齐全、文化特色鲜明的首钢园,成了许多人周末“微度假”的首选。人们在群明湖畔支起户外椅,在工业建筑的荫庇处铺上野餐垫,度过一整个悠闲的下午。6月18日,位于首钢园核心区域的商业综合体“六工汇”正式开放营业,连同此前已经开业的高档酒店、餐厅、咖啡馆,首钢园的商业功能正变得越来越完善。
十几年间,首钢园经历了从悲情沉寂到重获新生的历史性变迁,以另一种姿态实现复兴, 也以深切的家国情怀,见证了国家走向更加强大的征程。传统重工业工厂变身集“体育+”、数字智能、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产业于一身的综合园区,高炉停止轰鸣,换来“雪飞天”上空的翱翔和人们行走其间的欢笑,更多的市民故事正在其中发生。未来,作为城市复兴新地标的首钢园,或许还将“解锁”更多崭新的角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 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