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5月2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就业创业利好不断加码

高层次人才择业青睐一线、新一线城市

大学生就业更趋多元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沛然 《青年时讯》( 2021年05月28日   01 版)

    5月17日,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主会场,京津冀专场招聘会、校企供需对接大会等活动正在进行,一名学生手持用人单位宣传资料走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5月17日至23日,教育部举办了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进一步聚合社会资源,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而未来两个月是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冲刺期。

    “要加强基层就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基层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拥有广阔的舞台和最好的环境”。

    在促进周上,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呼吁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部门“要重视到基层就业的同学,给他们提供好的条件、环境,关心他们的成长。”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一局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邢浩然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尽量不要跨行业就业,选择自己的本专业,选择自己心仪的城市,坚定不移地扎根、发展。”

——————————

    就业新选择——从一线城市到新一线城市

    目前供职于重庆联合微电子中心的冯俊波,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关实验室从事光电子集成领域研究,谈到当时择业时选择离京赴渝,他说是因为“看重平台效应”,当然还有重庆市政府给予高层次人才强力的资源支撑。

    在重庆这座新一线城市,冯俊波入选“重庆市首批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研发团队,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首个自主开发的180纳米成套硅光工艺设计工具”,并建成国内首个硅光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实验室,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一线城市奔向新一线城市,冯俊波并不是个例。随着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生物医药等科创企业向新一线城市“下沉”,新一线城市在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资源的不断完善,新一线城市正在成为大学生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就业新选择。

    据BOSS直聘《2021人才资本趋势报告》显示,在人才流动和争夺中,新一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得到持续。2020年,成都、重庆、杭州等新一线城市相对一线城市的平均人才流动率为1.20,为2017年“人才大战”以来最高水平,人才净流入规模较2019年提升12.1%。从目前趋势看,教育水平越高的人群,仍然更倾向于选择一线城市;但新一线城市处于“增长”期,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就业创业利好的“筹码”不断增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择业首选新一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在放宽落户限制、提供高薪、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等方面更是“祭出大招”。

    早在2017年,成都市就发布《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为鼓励青年人才落户,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凭毕业证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 

    2020年,杭州市出台《杭向未来·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施百万大学生杭聚工程,对来杭就业创业的全球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其中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落户政策门槛降至大专学历;

    2020年,西安市宣布,符合条件的应届博士研究生和符合西安市“6+5+6+1”(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五大新兴产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一大文旅产业)现代产业体系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均可申领硕博人才奖及硕博人才求职创业生活补贴;

    重庆市沙坪坝区上个月更是进京招贤纳才,发布“校园工程师”计划、实习岗位和1127个拟招聘岗位,其中高层次人才最高有120万年薪及住房、安家、子女入学等配套福利待遇……

    智联招聘和泽平宏观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显示,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人才吸引力位居前三位,杭州、南京和成都的人才吸引力位居新一线城市的前三位。

    新一线城市,越来越受到高层次人才青睐。

    就业新形态——灵活就业、选择新职业

    首都师范大学2021届硕士毕业生小雅(化名)目前正在准备北京某艺术培训机构教师岗位的招聘考试,“之前签了一家呼和浩特的事业单位,但还是想留在北京工作”。

    尽管今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通过学校老师提供的一些信息,还是获得了一些面试的机会”。小雅说:身边的同学大多拿到了Offer。她说,现在同学们就业选择更多元,有像她这样渴望留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也有锁定新一线城市的,还有同学选择回老家,回基层工作。在职业选择上也并不一味求稳,新职业也成为同学就业的新选择。

    “我想先做做看,不行的话明年还是考研再深造一下吧。”张迪(化名)是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的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实习的时候,他选择了科技行业,公司不错,但是实在是太忙了,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感觉“自己在被推着走”,“很焦虑”。

    实习的经历,让他改变了想法。张迪决定做一名在线辅导教师。“这是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都挺高,我有专业优势,应该可以干出点儿名堂”。

    像张迪这样的选择,在应届生中并不是少数。随着毕业的临近,一些还没有敲定Offer的同学,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新兴领域和行业。

    供应链管理师、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管理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公共营养师、城市网格管理员、在线学习服务师……2019年4月至今,人社部已经发布了4批共56个新职业。

    新职业给了青年更多实现自我的可能,也存在着“成长的烦恼”。

    “我最担心社保”“我担心将来孩子的上学问题”“医疗保险怎么办”……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共青团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交《关于促进新职业青年成长发展的提案》。提案指出,新职业青年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排在前三位的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维护劳动权益、完善相应就业政策和服务。

    据统计,以个人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形态存在的就业达2亿人。

    就在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支持灵活就业的措施,要求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兜底措施,推动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保的户籍限制。

    相关政策提上日程,无疑给选择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吃了一剂定心丸。

高层次人才择业青睐一线、新一线城市
人社部: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将延长至年底
撕下标签,前浪与后浪是彼此榜样
今天,我们如何“拥有”一座博物馆
73.4%受访青少年指出粉丝团会道德绑架强迫粉丝“氪金”
金银铜铁“考碗族”逢考必上
返回
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