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Z世代 新传播——新时代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论坛

探讨信息时代价值观塑造 引导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沛然 《青年时讯》( 2021年05月21日   01 版)

    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1995-2009年出生的这一代青少年,在国际上被称为Z世代,Z世代是和互联网、人类信息革命所产生新文化、新的社会状态紧密联系的一代。他们天然地与互联网发生关系,在网上衍生出各种生活形态、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

    他们熟稔各类网络应用,更习惯于网络冲浪、键盘表达。飞速发展的各类互联网视频平台,正成为其重要活动空间。

    网络平台内容对于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近日,“Z世代 新传播——新时代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论坛”在北京举行。

    怎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触及青少年心灵,充分挖掘主流话语体系中的现代元素,实现在网络空间与青少年更有效的对话?如何让主旋律传播更加年轻化?如何提升青少年做好网络传播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让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等网络亚文化更好地对接重大主题叙事?

    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青少年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网络传播情境中的青少年心理状态、网络社群文化等话题进行了研讨与分享。

    陆士桢:强化价值观塑造现代化

    “五四”前夕,一则名为《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短视频演讲在网络迅速刷屏。

    视频中,两名初中生以“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为题,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思考,说出了年轻人的心声。

    “我不想做一个拿着锯子的人,随时随地,把人群锯成两半……不论对错,只争输赢”;“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嘲讽别人的成功,嘲笑别人的失败”;“我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有预定的人设”;“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他藏在人群里”……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士桢在《价值观塑造的现代化思考》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这则刷屏网络的“爆款”。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做好新时代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需要真正了解青少年,同时把握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特点,用贴近青少年、贴近时代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坚定不移跟党走。

    “价值观在我们来讲是塑造,对儿童来讲就是成长的一部分,主体是孩子。”陆士桢认为,价值观塑造是青少年成长的一部分。要以他们的视角,帮助他们加深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把握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要善于挖掘传统当中的现代元素,学会用现代思维和现代语言逻辑去包装传统,从现在具体发展的视角出发。”要注重研究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核,用现代思维演绎传统文化精髓,并且注重发掘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健康成长。

    陆士桢特别强调,互联网时代,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群体的“现代信息素养教育”,将其纳入价值观塑造结构体系当中。“当代青少年不仅要成为新技术的消费者,而且要成为创造者,搭建一个真正清朗、正直的网络空间,需要青少年自身的积极参与”。

    张颐武:他们是“活在新传播里的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则在《青年文化:短视频与社会认同》的主旨演讲中,给Z世代做了生动的画像。

    他们是“活在新传播里的人”。

    天然生活在互联网,对互联网有着高度的依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变迁,给这代人提供了一个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社交形态。他们通过互联网改变命运,通过互联网创造自己的想象,通过互联网构筑自己的生活圈。

    他们是“相对温和的一代人”。

    “过去年轻人的叛逆性非常强”,但是Z世代却恰恰相反。他们温和、内敛,并不以极端张扬的方式展现。对主流价值观、对国家的认同感很强,和老一代人沟通的愿望和能力也很强。“由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和过去世代平衡的时代,反抗性和对社会的对立性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他们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人”。

    他们的教养程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不仅是大学的普及,受教育程度提高,年轻人拥有的技能也非常多,互联网空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催生了“斜杠青年”。中国的Z世代群体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生活与世界充分连接,他们“拥有最好的全球视野”。

    在张颐武看来,当代青年拥有的国际经验前所未有地多,越有国际经验,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同就越多。他们身处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代,对国家的信心,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使得他们能够平视世界,与世界平等对话。

    “政治出柜”画手乌合麒麟、“甜野男孩”丁真、网络传播时代的中国“田园诗”李子柒……中国的年轻一代,正用自己的方式,在全球互联网上发出中国年轻人的声音。

    张颐武笑言,中国的Z世代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创造的可能性“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李玮:从文化网络化到网络文化化

    与张颐武不同,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玮坦言,对于网络文化的认知,“可能有点悲观”。

    李玮提出“文化网络化和网络文化化”的概念。她认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前20年是“文化被网络化的20年”。未来要想建设文化强国,塑造中华精神,“网络必须走向文化化”,也就是“走向提升文化,使网络变得更加有文化”,“我们要建设网络强国,要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这条道路都是必经的。”

    网络社会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多元性,是全民参与的,其中肯定会充斥着低门槛的文化。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娱乐化,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文化场。

    “今天中国头部的文化网络产业和产品,比如说阿里的电商、腾讯的网游、抖音的带货、爱奇艺的网综……以及市场上多如牛毛的各种网络应用、短视频App,确实给民众带来切实的利益和便利,但是有些便利和文化产品只是提供了物质层面的便利、感官的刺激、利益的输送和物欲的激发。”有一些低俗的亚文化甚至成为热门。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烂而厚重,但是当传统文化遇到互联网技术,文化被网络化了。诚然,网络技术也催生了多种新文化形态,形成了不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文娱产品也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变得“大众化和平庸化”了。精神层面的文化统领着整个民族文化,“娱乐至死”的文化很难挑起文化强国的大任。

    对此,李玮提出,“文化网络化是技术的产物,而网络文化化则是人的产物”。人不能被技术绑架,技术应当为人掌控、为人服务。“必须对网络文化的重要性有清醒而且足够的认识”,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提升民族和青少年的价值观、精神领域层面的品位,“对外需要看在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以及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中,为世界作出多大的贡献,从而为中国人民赢得更大的尊敬与尊重;对内需要看树立起具有高度认同的民族精神与价值体系,要看青年一代是否能够挑起传承中国精神的大梁”。在李玮看来,只有完成这两个必备的条件,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强国。

青春追梦大湾区
我国将推动放开2亿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
热爱还是风口 媒体人的内容创业之路通向何方
热议人口数据:关注是力量也是期许
探讨信息时代价值观塑造 引导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支持高校开设理财课
返回
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