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报告,每年都是两会的重头戏。上一年的钱是怎么花的?政府要报账、代表要监督。未来一年的钱要怎么花?代表要审议。花钱的艺术不只考验政府财政管理的能力,更能看出执政为民的理念。2021年“国家账本”的电子版整整有100页,满满的数据。在超过25万亿元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等相关支出占了大头。我们从这些数据里感受到了温度。
↓0.2%
2021年财政支出重点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在超过25万亿元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等相关支出占了大头,其中,教育支出占1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13.8%,卫生健康支出占7.5%。这是在有保有压的基础上实现的。今年预算报告提出,为增加对地方的财力支持,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大力压减本级支出,中央本级支出35015亿元,下降0.2%,连续第二年负增长。2021年,中央本级将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重点项目和政策性补贴也按照从严从紧、能压则压的原则审核安排。
↑7.8%
财政支出既有“压”,也有“保”。在实际新增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压减本级、调整结构,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83370亿元,比2020年略有增加,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
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从富裕地区转移到较贫困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增幅均超过10%。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同时,预算报告要求,地方财政也要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把更多宝贵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2021年财政支出重点 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增加20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加快使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安排1770亿元,增长4.3%,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198亿元,增长5.3%,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安排277亿元,增长7.7%,重点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660亿元,增长16.3%。
●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的要求。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至4.5%,在实现省级统收统支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473亿元,支持地方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
强化公共卫生投入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达到每人每年58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40元,达到每人每年320元,个人缴费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79元,支持地方开展健康管理、健康素养促进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完善相关资金基金管理机制,引导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支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支持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和国家队备战,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和救助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284亿元,增长10.2%,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
●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安排93亿元,支持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相关重点工程建设。
●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安排130亿元,支持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和受灾群众救助等工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