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是聚会的日子,朋友聚起迎新,公司尾牙。“围炉”,吃不重要,联络感情才是主题。
有人说,中国人是“人吃饭”,外国人是“饭吃人”。老外聚会长桌、分餐,吃多久取决于前菜、主菜、甜点等上菜的快慢;中国人圆桌围坐,起菜随客便,吃多久取决于吃饭人的交情,席间话题是否投机。
中国人逢节都有相应的吃食,也只是应景,增点仪式感。家中有老人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的经历成了对小辈言说的故事,用他的话来说:现在餐桌上天天跟过年似的,生怕吃胖了。
聚会吃什么不重要,但在哪儿吃确实要费点思量。
论环境
据说米其林北京榜单公布后,荣登米其林三星的新荣记新源南路店订房间需要提前一至两个星期。
上个月发布的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除了米其林三星新荣记(新源南路)、二星餐厅有京兆尹、屋里厢。一星餐厅有20家:采逸轩、萃华楼、大董(工体东路)、大董(东四十条)、厉家菜(西城)、富春居、淮扬府、IL Ristorante-Niko Romito、湘爱(工体东路)、京雅堂、老吉堂、利苑(金宝大厦)、Mio、拾久、家全七福、晟永兴(朝阳)、北京厨房、The Georg、新荣记(建国门外大街店)、新荣记(金融大街)。
个人以为米其林北京榜可以称为“北京商宴榜单”。榜单餐厅是商业宴请的稳妥之选,不会出错,如果菜品得客人欢喜,那便是锦上添花了。
米其林三颗星餐厅的标准是:完美而登峰造极的厨艺,值得专程前往,可以享用手艺超绝的美食、精选的上佳佐餐酒、零缺点的服务和极雅致的用餐环境,但是要花一大笔钱。
别说米其林三星,目测凡上榜的餐厅“得花一大笔钱”倒是真的。
精致的用餐环境很是符实,有报道称,“本次米其林榜单上的餐厅,网友在'‘口味’‘环境’‘服务’三项的评分中,“环境”评分基本在9分以上(满分10分),即使略有低于9分的餐厅,‘环境’也是三项中评分最高的一项”。
记得一个夏日第一次去京兆尹委实惊艳,寸土寸金的雍和宫边,曲境通幽的小院,雅致的小竹林冒着仙气(据说是负氧离子),边上是矮矮的菜畴,进门墙上挂着仿张大千题字“京兆尹”。当然也有损的,说“整得跟盘丝洞似的”。这里是素餐馆,如果需要宴请的人是素食者,榜单也贴心地给出了选择。至于说花一大笔钱,印象中一碗老北京炸酱面也得要百十元。
有一次文化名人梁冬在《冬吴相对论》节目中说起别人请他吃京兆尹。大概人家觉得在这里请他方显诚意,结果他竟没能吃饱,在边上找了个卤煮店,不巧大块朵颐时还被请客的人发现了。想想那场面,怎一个囧字。可见得,请客选地方多重要。
论厨艺
至于“完美而登峰造极的厨艺”,着实言过其实,扫了下榜单,其中餐厅光顾过十之七八,菜品只能说创意有,滋味中规中矩,或者潜意识里觉得这么贵,必须这样呀。
也不乏这样的经历,在某米其林餐厅就餐,席间一位姐跟经理说,麻烦跟后厨说一下,把菜烧得再淡一些。
说到米其林北京榜单餐厅的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温和”,没什么辛辣的菜品,少有浓烈的味道,不像海底捞川派火锅那种,老远就闻见香料的味儿,吃完了衣服上也挂着味儿。
据说米其林指南青睐食材构成上、烹饪上、技法上比较复杂的,有一套特别程序的料理。
联想起《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章节里宴席上的茄鲞。文中写道:
刘姥姥道:“我知什么名儿,样样都是好的。”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 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 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
凤姐说,“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只一道茄鲞,米其林北京指南显拙了。更遑论彼时茄子只是茄子的味道,绝对有机,食物是它原本的味道。用广东人的话来说,鸡有鸡味,鱼有鱼味,菜有菜味。
中国人对于吃的讲究早有文字为证,袁枚的《随园食单》写道:“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指其大略: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骗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崛强于盘中;鳗鱼以湖溪游泳为贵,江生者,必搓讶其骨节;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奎土之笋,其节少而甘鲜;同一火腿也,而好丑判若天渊;同一台鳖也,而美恶分为冰炭;其他杂物,可以类推。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有文字记载袁枚的私厨王小余,将作厨视为行医,观百物之宜,顺食料之品性来烹饪,简直就是哲学家的作派。袁子才每每讲到朋友家的美味,小余往往亲自前往观摩,执弟子礼。
吃在中国是一种文化,蕴含着情感,甚至还带着点哲学的意味。如此再言说高下反显得简单粗暴了。
旅人的指南
中国人从来都把食材放在重要地位,讲究时令,讲究个鲜字;在外国人的言语里,只有新鲜,却不解“鲜掉眉毛”是咋个滋味。
用老外的味蕾点评舌尖上的中国,每到一地迎接他们的当然是吐槽。
米其林的官网介绍,第一本米其林指南诞生于1900年。米其林轮胎的创始人安德烈·米其林和爱德华·米其林兄弟,为了鼓励和帮助人们出行,他们着手制作一本小册子,纳入各种实用信息,比如如何换轮胎、何处加油、歇脚和用餐等等。1933年,米其林指南开始给精致的高级餐馆颁授星星,并对外公布了星级排名的标准。
如此看来,米其林指南的初衷,是旅行人的餐饮指南。更确切地说,是给有着外国味蕾的旅人预备的,
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请一位来采访的美国记者在大董南新仓店吃烤鸭,每上一道菜,他都作惊呼状,问这是什么那是怎么做的,吃得那叫一个专注,整个晚餐他把外国人热爱考赞的天性发挥到极致,夸得我都有点傲骄了。
当然,有老家朋友来,我都请他们去和平门的全聚德吃烤鸭,虽然环境和服务差点意思,就是觉得百年烤炉里出来的鸭子才正宗。还有,他们也觉得如果我请他们去大董,有点“作”。
上周末朋友聚会,张罗的人在三里屯找了个人气很高、有乐队的餐吧,说是早已订满,试着去了边上的上榜米其林餐厅,餐厅已经把印有“米其林宝宝”、写着“荣获2020年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的宣传画立在了楼下入口处,依然是精致的用餐环境,周到的服务,只是略显冷清,看来北京人不爱追“星”也是真的。
本版图片 云霞/摄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