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9月2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谈谈两性关系

永不过时的《第二性》

本报特约撰稿 丛云 《青年时讯》( 2019年09月20日   15 版)

    ■电影《喜福会》,是血脉相连长辈女性的命运;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一起成长同龄女性的友谊和命运;阿方索·卡隆的电影《罗马》,看到不同阶级女性共同面对的命运。

    ■女人是什么?作为一个女人,西蒙娜·波伏娃在一九四八年推出了《第二性》,她说: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

    ■在现实中,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灰姑娘的故事依旧被灌输进头脑,让她们梦想得到一位王子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世俗观念中,一个女人嫁得好很重要,一个女人遇到好男人比找到好工作更重要,夫贵妻荣仍然是全世界流行的标准,凯特和邓文迪的故事,依旧是典型的女人故事

---------------

    《第二性》

    不是女性,而是第二性,这个界定,明确表达了波伏娃的观点,在那个时代。作为第二性的女人,遭到的是有别的对待,处于的是不平等的地位,要摆脱的是历史、命运一直压在她们身上的困境。

    这本书诞生的年代,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年代,女人们渐渐谋取到节育的权利,拥有身体的自主;谋取到受教育的权利,开启更多的心智;谋取到选举权,赢得政治的平等;谋取到工作的权利,走向经济独立。至于波伏娃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最合适的女性代表,她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思想深刻、睿智理性、自由独立,就好像是一种冥冥中的天赋使命,在一个合适的时代,出现这样一个合适的女人,奉献出这样一本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关于女人是什么,女人在这个世界上占据什么位置,女人本应在世界上占据什么位置,女人未来又会在这个世界上占据什么位置。

    将近60年过去,书中所描述的女性困境,依然能在现实中找到投射,有一些摆脱了,有一些部分摆脱了,有一些似乎还遥遥无期,比如现在这个时代,大多数女性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自主选择人生的道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她未婚生子,如果她是个老处女,如果她离了婚,如果她在职场中过于出色或者咄咄逼人,她依然要受到来自周围的或者直接来自男人的鄙视或者敌意;在成长过程中,灰姑娘的故事依旧被灌输进女孩子们的头脑,让她们梦想得到一位王子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世俗观念中,一个女人嫁得好很重要,一个女人遇到好男人比找到好工作更重要,夫贵妻荣仍然是全世界流行的标准,凯特和邓文迪的故事,依旧是典型的女人故事。

    女人要了解自己,女人要找到自己,男人要了解女人,男人要去除偏见,世界需要女人,女人需要进步,关于《第二性》,这个话题永远不会过时,这本书,值得每个男人和女人去深读。

    按照波伏娃的分析,这个世界总是属于男性的,男人具有统治女人的意愿。那么,性别的等级是怎么建立的?什么特权使男人实现这种意愿呢?

    人类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物种,并不追求作为物种延续;它的计划不是停止,它要趋向于自我超越。对人来说,生命不是最高价值,生命应该为比它更重要的目的服务。

    男人显然更具备超越的能力,他们手持棍棒,击落果实击退野兽;他们挖成独木舟,征服水域。一直到现代,在人类中,优越性还是没有给予生育的女性,而是给予杀生的男性。

    女性努力地改变

    人类给予内部确定为他者的这一部分什么位置呢?给予她什么权利呢?怎样界定她呢?

    一直到十五世纪,有一些改变才在慢慢发生。

    1.十五世纪开始了关于男人女人的玫瑰传奇之争,人们破天荒第一次看到女人拿起笔来保卫自己的性别: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在《给爱神的书简》诗中激烈地抨击教士对女人的指责,她特别要求允许女人受教育:“如果习俗让少女上学,让她们一起学科学,就像对待儿子那样,她们便能同样完美地学会并理解所有的技艺和科学,如同男孩子那样。”

    2.一五四五年,第一次看到一个女人出现在舞台上;一五九二年,仍然只有一个女演员;十七世纪初,大部分女演员都是男演员的妻子;随后她们在职业和私生活中取得独立。

    3.在享有特权的阶级中,女性变化更为明显。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一个个性自由发展的时期,有利于孕育各种各样不分性别、强有力的个性,可以看到强有力的女君主、像男人一样拿起武器的冒险家、以学问或才能闻名、关注文学哲学、自己常写作或绘画的才女;欧洲也出现了卡特琳娜·德·梅迪奇、伊丽莎白一世、伊莎贝拉一世等杰出的女君主。

    4.法国女人的发展独树一帜。

    法国王后布列塔尼的安娜(1488年9月–1514年1月)将很多女人叫到不久以前只看得到男人的宫廷,她关心她们的教育,胜过关心她们的修养;上流社会的沙龙中女人所起的作用巨大,她们投身到交谈、艺术和文学中,终于获得了高于她们丈夫的知识;女人由于拥有广博的学问及随之而来的威望,终于干预男人的世界。在100多年后的18世纪,法国女人更进一步,她们有自己的物理工作室、化学实验室,她们做实验,她们解剖;她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积极地干预政治生活。

    5.女作家拿起笔来努力对抗周围的敌意。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1941年3月)的小说《一间自己的房间》以“妇女和小说”为主题,指出女人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才能不怀胆怯和怨恨地进行创作,从而使被历史埋没了的诗情得以复活

    遗憾的是人们只是记住了这句话:“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要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拥有属于一间自己的屋子,不只是智力的自由,更是与现实活在一起。”

    6.终于渐渐有男人站出来,开始正视女人遇到的不公。

    德国人柯内留斯·阿格里帕在一部十分著名的作品《为女性之杰出及崇高辩护书》中,竭力指出女性的优越性,“男人暴虐,其行为违反一切权利,侵犯自然的平等而不受惩罚,剥夺了女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当时最坚决的女性主义者普兰·德·拉巴尔在一六七三年发表了《论两性平等》,他认为,男人作为强者,处处使男性处于有利地位,而女人出于习惯,接受这种附属地位,她们从来没有机会,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十八世纪的民主思想和个性自由思想对女人是有利的,在大多数哲学家看来,女人是与男性同等的人。伏尔泰揭露她们命运的不公正,狄德罗认为她们的弱势大部分是社会造成的,他写道:“女人啊,我为你们抱屈喊冤!”

    有一些改变称得上翻天覆地。

    1.工业为女人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大革命。

    机器缩小了男女劳动者之间体力的差异,工业突飞猛进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了男性劳动者所能提供的,女人的合作成为必然,女人重新获得史前以来就失去的经济重要性。

    参与劳动的妇女越来越多,1906年,42%达到工作年龄的法国女人(在十八到六十岁之间)在当雇员,由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劳动力危机,这种变化迅速扩大到全世界。

    2.节育让妇女从自然中解放出来。

    妇女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她的生育作用和生产作用如何协调。尽管宗教、法律屡屡禁止,堕胎在所有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有偏见、抗拒、过时道德的残存,人们还是看到实现了从自由生育到国家或个人控制的生育。产科学的进步大大减少了分娩的危险;人工授精使人类控制了生育职能;女人可以减少怀孕次数,使怀孕合理地和她的生活结合起来。终于有这么一天,女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她在极大的程度上免去生育的奴役,可以完成在她面前出现的、保证她彻底独立的经济角色。

    3.女人的政治权利必然要改变。

    经济独立,身体解放,女性的处境大为改变,正如恩格斯所预见的,她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必然要改变。列宁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将妇女解放与劳动者的解放结合起来,他给予她们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一九三六年的宪法第一二二条款提出:“妇女在经济、政务、文化、公众和政治的各个生活领域享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尊重自由结合、离婚手续简便、堕胎合法,保证了女人面对男人的自由处境,在产假、托儿所、幼儿园等方面立法,减轻了做母亲的负担。在经济领域,妇女取得的成果是辉煌的,她获得与男性劳动力同等的工资,她积极地参加生产,由此,她具有巨大的社会和政治重要性。

    要求两性权利的平等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这场斗争看来取得了胜利,在未来,妇女会越来越深入地融合到男性的社会中。

    现实中的困境

    在完成以上对历史鸟瞰式的一瞥,还有必要端详一下现实。

    婚姻的负担对女人来说远远比男人沉重。照料孩子和家庭还几乎要由女人来承担,这就导致女人比男人更难将家庭生活和劳动者的角色调和起来。在社会要求女人做出这种努力的情况下,她的生存要比丈夫艰难得多。

    在工作中寻找独立的女人,要比男性竞争者少很多机会。由于她在男人的世界里是一个新来者,她成功的机会比他们少。

    是给女人敞开了工厂、办公室、院系的大门,但灰姑娘的传说一直在保留着它的全部价值,一切都仍然在鼓励少女期待从“白马王子”那里获得财富和幸福,而不是独自尝试困难而不一定成功的征服。她可以期望依仗他进入高于她的阶层,这个奇迹是她工作一辈子都不能带来的,但这样一种期冀是有害的。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依旧要承受着两种命运的不可调和:一方面是现实,男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认为,女人是同类、平等的人,但根深蒂固的是,他们继续要求她是非本质。她在两者之中犹豫,不能准确地适应任何一种。

    也许会有一天,就像拉福格发出的愿望:“少女啊,你什么时候能成为我们的兄弟、肝胆相照的亲密兄弟?什么时候我们能真正地握手呢?”也许有那么一天,就像《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莉拉,“我们所有人都做出让步了,经过考验、失败和成功,这种让步重新塑造了我们。只有莉拉,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改变她。我们恨她的同时,也害怕她,会对她充满敬意。”

永不过时的《第二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