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双创课堂

记住那些ofo曾经犯过的错

陈姚(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 《青年时讯》( 2019年07月19日   01 版)

    视觉中国供图

    陈姚

    2019年已过半,如果说要选出创业圈中最热闹的几件大事,那其中估计必定会有ofo的陨落。虽然公司还未到最后真正破产清算的地步,但上千人排队等待订金退款的场面、现场弥漫的遗憾与愤懑的情绪依旧让人印象深刻,街头也已难觅小黄车的身影。笔者也是ofo手机客户端上那千万级的退款排队中的一员,但比起那199元押金,更让人痛心的是一家曾经激情洋溢、荣誉等身的大学生创业公司的失败。记住那些ofo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对于新兴领域的创业者特别是创业大学生朋友来说,一定会有所裨益。

    一、灰色地带孕育的野蛮生长

    众所周知,ofo的创始团队和最早的创业行动源于北京大学。戴威等校园骑行爱好者看到了大学校园这个较为封闭的空间中学生对短途出行的特别需求,在获得了金沙江等早期投资后将这一模式快速复制到其他高校,直至走出校园。自诞生伊始,ofo、摩拜单车等作为共享单车行业的代表企业,就游走在法律和行政监管的边缘地带。如果说在校园这一封闭空间、人流车流量都不是很大的环境里,只要获得大学有关管理机关的默许还可以勉强维持的话,那么没有获得全面授权和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大量占用城市道路和人行道等公共空间,必然会造成城市重要交通枢纽的拥堵、影响正常出行秩序。与共享单车爆发式的野蛮生长几乎同时,社会舆论压力陡增,但整个行业并没有在如何依法依规经营方面进行改善,反而是在资本的加持下持续大量地投放自行车并开始恶性竞争。小黄车、小红车、小蓝车等等员工之间抢夺地盘、打架斗殴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招致政府严厉监管政策的出台,各地都专门发文规范共享单车的行业发展。

    总的来说,在监管灰色地带生存的创业项目,如果没有政策本身的松动就很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在监管“口子”放开之前,其生存策略本来应该是“低调做事”。而像ofo这样持续“高调做事”还“高调做人”,期盼某一天监管者网开一面真的是痴人说梦了。

    二、战略执行缺失的坚守定力

    2016年11月,ofo正式宣布走出耕耘已久的校园、进军城市共享单车市场,觊觎的正是主要竞争对手摩拜单车的传统市场。但综合后来爆出的消息来看,当时一些ofo早期的主要投资人曾私下表示,对城市运营毫无兴趣,并不建议ofo轻易出击。但创始团队坚持要走“城市路线”,义无反顾冲入竞争的“红海”。让我们复盘当时的创投环境,全社会流动资金面宽裕、共享经济正大行其道,单车企业融资成本很低。一边是公司手里余钱充足、持续烧钱的前景一片光明,另一边眼馋对手地盘、急于想要瓜分更大的蛋糕,在这种情况下一众共享单车企业都杀入了角逐城市公共空间的红海。与此同时,在各路资本的推动和海外上市的冲动,ofo和摩拜几乎同时开始了盲目国际扩张的道路。比如计划在日本市场投放8000辆自行车,结果由于日本对公共场所和土地使用权的严格法律规定,最终只投出了100辆。

    能否在市场竞争、资本压力和利益诱惑方面继续坚持战略定力,是考验创始人及其团队成熟与否的主要指针,而现在基本形成共识的就是ofo的问题恰恰就出现在创始团队身上。笔者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时,ofo作为北大的学生创业项目进入了最后的冠亚军争霸赛。当时,所有的指导老师都建议戴威要讲一讲ofo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但他坚持要讲“情怀”,最终没有获得当年的总冠军。能在资本的诱惑下坚持自我是清醒和定力,但如果已知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上存在问题还不及时掉头,就是倔强和固执了。共享单车行业在校园等较为特殊的封闭空间中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内实现盈亏平衡,但放到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是否有商业可行性,至今还没有得到实际成果的证明。事实上,面对城市发展瓶颈、国际发展受限、成本居高不下、政策空间缩小等明显要爆发的问题,ofo没有及时对经营模式进行调整,也没有对车损、人员等运营成本进行及时止损,而是继续寻找新的资方、融更多的钱来填补漏洞。在商业战场上,名校身份乃至家庭背景,从来不是成功的必然因素,反过来甚至有可能会误导你的决策和认知。没有在市场中的摸爬滚打和对生意的深刻洞察,顺风顺水的青年往往充满了征服世界、改变世界的冲动,冲动又带来盲目。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则不会因为共享经济这个概念提出来就发生变化,到头来发现最后被改变的只能是自己。

    三、组织管理弥漫的江湖意气

    搜索网上关于ofo的一些报道,很多被采访者都提到在ofo公司内部采用了一种类似“学生会”式的管理方式。典型的比如上下级之间称兄道弟,让一些原先在外企或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人很不适应。

    在处理业务方面,也讲究兄弟义气,业务考核并不精确。伴随着战略的朝令夕改,让业务团队的考核指标经常变化、最后形同虚设。我们不能说这种管理方式在中国没有存在的价值或意义,显然很多民营企业曾经有这样的传统习惯或现在还在实行这样的管理模式。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模式是否适合创业企业,尤其是一家新兴的共享经济/互联网创业企业。

    一方面,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并不能因为新生业务或事业草创,就放松对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者的必要职责,而坚持必要的量化考核机制,也是对股东、投资人和用户负责的正确态度。另一方面,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创业者来说,正因为业务的独创性和原发性,更需要时刻坚守规范管理的理念和底线。对于共享经济这一新生事物,“摸着石头过河”的业务探索阶段,公司在岗位职责、考核指标、业务流程方面也许比较难以快速规范,但基本的财务考核、绩效指标依然需要坚持,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义。而如何结合创业企业的业务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以及绩效、薪酬设计,则是考验创始团队能力和智慧的关键,也是决定一家创业公司能否从小及大、大且稳固的核心。而不是用一种江湖式的或校园式的管理来妄图替代现代企业制度。否则面对瞬息万变的创业,以及居高不下、流动频繁的人力成本,最后往往是人的问题把企业拖入困境。

    四、草率融资造就的危险关系。

    当一个生意开始变得只能用更高的burn rate(烧钱率)换取更高的DAU(日活用户),就已经说明这不是一个好生意。资本的逐利性在这时候就显露无遗,热钱的目标就是如何低买高卖、全身而退,无关乎企业的好坏、基业的长青。资本鼓励创业团队想尽一切办法补贴用户,以换取后续更多的接盘资金继续烧钱,自身则得以在更高的价位上“出货”。而ofo还长期忽视用户体验、车辆损耗率居高不下,这样的“死循环”造就的不过是毫无用户黏性的“空中楼阁”,瞬间集结的千万退款人是公司缺乏基本信任的最好证明,也是最终压跨公司的那根稻草。

    除了被资方裹挟、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中“与狼共舞”之外,ofo在处理资方关系上还犯了几次关键的战略性失误。例如,为了摆脱烧钱的陷阱和一时的困局,而陷入了阿里系和腾讯系创投之间的博弈之中,与滴滴、金沙江等战略投资者翻脸,结果越陷越深。年轻的创业者图谋在几家中国资本市场最顶端的企业vc之间辗转腾挪,这种“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结果就是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如果不能协调前期和中后期股东之间的关系,一般的公司很可能直接就在增资中倒下了,纵观ofo后期多轮资本进入的过程,可能因为明星企业的光环已经可以算是撑得比较久了。尽管最终的结果仍不能完全排除股东之间因争夺控制权,而出现恶意破坏的可能性。

    总的说来,ofo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性企业,其兴衰值得作为创业管理的经典案例持续进行研究和反思。对共享经济这一创业风口的存在价值和发展规律,也有必要进行更加持久而全面的科学审视。当然,ofo的失败绝不意味着年轻的创业团队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曾经的辉煌和暂时的落寞足以成为他们成长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事业也会长久地记录在中国的大学生创业的史册上。

让垃圾分类变为公众的习惯
带不走的毕业季
政策组合拳“点亮”夜京城 深夜经济渐成促消费新引擎
这个夏天,一线城市的租房市场有些微妙
垃圾分类创业兴起 青年成主力军
印度青年瞄准中国“五环外”消费力
记住那些ofo曾经犯过的错
马伯庸:越写越开心,兴之所至刹不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