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62岁创业者于刚:我推荐你学医

本报记者 蒋肖斌 《青年时讯》( 2019年07月12日   07 版)

    ■于刚大概是第一个公开推销医生职业的人。毕竟说起学医,现在经常能听到“医生值夜班非常辛苦”“医患矛盾”……

    ■相比“投资回报率”,成为一个持续带给人存在感、成就感、幸福感的人,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医生,正是这样一个让人不断变得更好的职业

------------------

    “我要向所有年轻人推荐一个职业——医生。说起职业选择,大家肯定会想收入怎么样?这个问题不用你发愁,名医收入高,全世界都一样。今天我主要想给你讲的是,当医生的另外三个原因……”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得到大学2019夏季开学典礼暨春季毕业典礼上,北京美和眼科诊所院长于刚说。

    于刚大概是第一个公开推销医生职业的人。毕竟说起学医,现在经常能听到“医生值夜班非常辛苦”“医患矛盾”……

    “这些问题都是真的。”说好的推销,于刚一开始却兜头泼了一盆凉水,“而且,医学这个行业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才仅仅完成进入医院的第一个台阶而已。那同样的学习时间、同样的教育投资,为什么不选一个一毕业就有高收入的专业呢?”

    今年62岁的于刚,做了40年小儿眼科医生。在填报高考志愿都被劝“别学医”的舆论环境下,于刚却表示,相比“投资回报率”,成为一个持续带给人存在感、成就感、幸福感的人,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医生,正是这样一个让人不断变得更好的职业。

    接下来,于刚用三个理由说服你。

    把时间往前推36年。26岁的于刚还是河北省张家口眼科医院的一名医生。有一天出门诊,一位62岁的大爷,斜眼、失明,要求做手术。于刚说,手术能做,但做完仍然看不见,可大爷坚持要做。这是一个小手术,最终花费40元,耗时30分钟。

    两个月后,一个寒冷的夜晚,病房门突然被推开,又是那位大爷,气喘吁吁地扛着40斤土豆,走了40里路来谢于刚。原来,大爷做斜视校正手术不是“老来俏”,而是老伴瘫痪在家,他不得已到城里打工,然而他们那儿有俗话叫“眼斜心不正”,工地不肯录取他。做完手术又去,大爷果然被录取了,“现在还管着4个人,用城里的话叫保安队队长”。

    于刚说:“我不过是给这位大爷做了一个普通的斜视手术,却可能改变了大爷一家的命运。那袋土豆是我人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医生身边。所以,我的第一个理由是,医生这个职业,每天都可以得到快速反馈,每天都能得到情感的回报。”

    26岁的于刚算被那位大爷“开了光”。自那以后在医学道路上一骑绝尘:34岁当了河北省最年轻的院长,38岁获得职称晋升,还是第四届全国优秀院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省突出贡献专家……

    正当职业生涯顺风顺水时,他作了一个决定:辞掉所有职务,来北京儿童医院工作。最开始想法很简单:想凭自己的本事和手艺,到北京安享晚年。然而,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把时间往前推15年。有一天,于刚在儿童医院出诊,一个出生才10天的孩子,患呼吸窘迫被下了病危通知。检查发现鼻腔里有两个特别大的囊肿,专家会诊后判断是鼻腔肿物。尽管做了各种努力,宝宝还是没有活下来。在后来的半年,医院又连续接诊了数个类似病状的婴儿。

    于刚隐隐感觉不对劲——儿童的鼻腔肿瘤没有这么多。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文献,他发现,这是一种叫做“婴幼儿泪囊膨出症”的罕见泪道病,当年对此的治疗一片空白。每天看着家长抱着孩子失望而归,于刚觉得自己过去二十几年白学了。

    从那之后,于刚遍访全世界儿童泪道方面的名医,先后去了德国、加拿大、美国考察泪道最新的治疗进展情况,查了700多篇科研文献,初步设计出了数种儿童泪道的手术方案。但那仅仅是方案而已,这些手术,国内没有医院做过。要在0.9毫米的儿童泪道里做手术,这个小管比一根火柴棍还细,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于刚每个周末开车600里到外地,在解剖室做大量儿童泪道手术实验,有时做完实验都是凌晨两点了,第二天还得赶回来。“最终我们攻克了儿童泪道手术的难关。我和我的弟兄们,在12年里为近两万名‘泪眼宝宝’成功实施了泪道手术。手术术量、手术难度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于刚说起来,又有一些小得意。

    “我经常听到周围的年轻朋友抱怨‘职业疲倦’。做医生,每天都要面临全新的挑战,你可能会有‘疲惫’,但是你永远不会有‘厌倦’。这些挑战把我从安度晚年的舒适区一把拽出来了。”于刚在国内得到3项儿童泪道手术的国家专利,都是当时在北京继续学习的成果,“那年,我50岁。这是我的第二个理由,医生让你保持终生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去年,于刚在得到App做了一门儿童视力的课程《如何管好孩子的视力》,当上了“得到系”老师;今年,他自己悄悄报名得到大学,60多岁了再来做个学生;这一次站在这里,就是想挑战一下,一个60岁的老大夫,能不能经过训练、好好地完成一次公开演讲。

    于刚的最后一个故事有些悲伤。

    2004年的一天,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被确诊患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又称眼癌,这在当时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为了保命,必须要摘掉双眼眼球。交待完病情,几位家长抱头痛哭。结果到了下午,保卫处打来电话,说在医院东门的垃圾箱有一个弃婴,因为眼睛上包着纱布,怀疑是眼科的病人。

    于刚永远忘不了当时的情景,垃圾箱中,一个襁褓中的孩子,打开纱布,孩子没有哭,一双无辜、无助的像小猫一样的小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他。这样的事,于刚在儿童医院经历了4次,其中有两个是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婴儿,“作为眼科主任的我却无能为力”。

    不甘心的于刚发现,欧美国家的先进治疗方案是给孩子使用“化学减容”,把肿瘤通过化疗变小以后,再做冷冻或者激光治疗,保全生命的同时保全眼球。然而,眼科医生不能做血液医生的事,幸好,他的想法得到了一名国内著名母细胞瘤专家的支持。

    于是,于刚带着全科的眼科医生,为这些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孩子寻找生路。最多一年,他们接诊、治疗了70例患者,84%的孩子保住了眼球,也保住了生命。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推广到全国102家医院。于刚也成了一位医生创业者。

    “当医生的第三个理由,它让你终生做一个好人。也许有人会说,于大夫你真善良。其实,你要是当医生也会这么干,这是医生的本能。”于刚说。

    这种人生体验,给于刚带来了巨大的幸福感。在飞机上、轮船上,经常会有这样的广播,“在场有没有医务人员?”无论你是在度假还是在旅游,一旦出现需要帮助的患者,医生都要第一时间冲出来,这是医生必须承担的无差别社会责任,也是这个职业应该享受的殊荣。

    于刚说:“全世界都说名医收入高,但我们希望的不仅如此。找一个终其一生、让人生价值能最大化的职业,这个职业我认为就是医生。”

62岁创业者于刚:我推荐你学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