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大学生创业十问

陈姚(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 《青年时讯》( 2019年06月14日   08 版)

    视觉中国供图

    陈姚

    视觉中国供图

    在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学生创业者的提问常常会集中到某几个问题上面。我归纳了其中最集中的十大问题,回答青年朋友关心的创新创业问题,既是对我自己工作的一次深度梳理和检验,也希望可以为双创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参考借鉴。

    一、我可不可以创业

    综合胜任力模型、人格类型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比较公认的学术理论,具有外向型人格、执行力强、洞察力强、风险承受能力好、有激情、勇于尝试挑战性工作的人更为适合进行创业等高风险、高强度领域的工作。但是,至今也没有任何科学的结论证明,只有某一种类型的人适合进行创新创业,而对其他所有人关上大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10日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所强调的,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我们的国家正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高质量发展时刻需要投入智慧与活力,创新创业创造在新时代将成为一种时代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对我们每一个处在新时代的青年来说,不仅是在校期间创办企业,或达到一定社会积累时开始创业,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开拓新的领域,比如开创一个新的公司事业部、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者运营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公益创业,都会不可避免地涉入“三创”(创新、创业、创造)的问题。

    创业在未来会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的挑战,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没有人生来就不适合创业,只要你对新奇的事物、新兴的领域充满好奇,愿意去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抑或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满足新的社会公益需要,那就勇敢地去尝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学业、就业、事业和创业,是青年人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创业能不能学

    这是长期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大问题。一些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比如创业过程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也会加深这种疑问,特别是质疑让学生学习基于成熟企业管理经验所形成的管理学知识体系是否有意义。

    对于青年人来说,创业肯定需要学习。对于创业这一高度复杂的社会化活动来说,学习更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指导实践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近年来,对创业学习问题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积累了大量对创业学习的概念范畴、学习内涵、学习方式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如何学习、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获取和创造与创业有关的知识。

    目前的研究将其归结为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实践学习三种经典模式。经验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通过转化自身经验来创造知识的过程,形式上是以自己的探索、试错和积累为主,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故不能简单地认为创业学习只是跟着老师学或向别人学,也不是只有进入具体项目的创业环节才能开展学习,依靠自身经验和知识实现内化升级亦是重要方法。认知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学习借鉴别人的创业过程或相关的可参照行为以提升自己,最典型的就是创业者观察创业成功榜样的行为,并进行思考和认知重构,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再现出来。

    当然,创业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践学习就是在真实的创业实践中综合运用自身体验、他人经验,并在实践反馈的基础上固化知识。研究者证明:成功的创业学习是三种学习形式的交叉复合,并从动态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创业者与创业过程、创业环境的辩证关系。这就解答了没有创业实际经验,甚至没有社会经验的创业者,特别是大学生层次的准创业者,为什么能够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学习提升、获取成功。

    所以,尽管创业学习与一般课堂学习有诸多差异,但正如著名哲学家杜威所强调的“教育就是对过往经验的重组”,针对高度不确定的创业过程,创业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实习实训的结合;针对飞速变化的创业环境,创业需要的不是被动的学习,而应该是体验积累、榜样示范和实践升级的结合。

    三、创业可以由大学来教吗

    这既是学生心存疑惑,也是常常被社会质疑的地方。

    为什么要在大学阶段教学生创新创业?就算可以教,象牙塔里的没有创过业的老师们能教好创业吗?

    在我看来,所有的大学阶段的课程,都应该教授学生什么是创新、怎么去创新,所有大学专业培养方案都应该融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改革,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导向的本科教学改革,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甚至还有倒逼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其次,大学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肯定不是鼓励学生脱离课堂、盲目进入创业实践环节。在大学阶段能够进入创业实践的学生数量只是极少数,而创业教育不只是为这少数学生服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主要是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教授创业知识,这也是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的目的。

    第三,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实践能力。但这一要求又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实践要求不同,更是一种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发掘自身的创新创业潜质、弥补综合素质的短板。

    在大学阶段开设创业课程,更是对教师的挑战。当今中国大学已经越来越强调其社会服务职能,与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接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不仅是创新创业课程,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都需要我们的教师主动去联系中国现实、研究中国问题。面对极端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交织的创业环境,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授如果还是照本宣科、机械灌输肯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更多地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需要俯下身来去创新创业一线深度调研和总结,当然也需要大学吸收更多具有双师型教学经验的教师充实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四、如何选择创业的领域

    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一般还没有较为明确的创业想法,却对创业这样一个挑战性强的活动本身更感兴趣,或者就是纯粹喜欢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也无可厚非。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找到自己或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同时,至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有较为深刻的把握,能够发现存在痛点和解决办法。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名校学生首先选择在中学生课业辅导培训行业中创业。先不管企业运作的模式如何,至少是在竞争激烈的课外教育市场中找到了一个他们比较擅长的切入点。另外,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业领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即便所学专业与实际创业的领域千差万别,但选择自己真心热爱或有浓厚兴趣的领域去创业总不会错。

    例如,有些文科学生偏偏选择了开发手机游戏,有些理工科生则把在抖音等新媒体上做内容创业作为创业的首选项。当然也要避免 “一叶障目”,创业领域的选择一定要多调研、多尝试,类似“精益创业”中的“最小可用品”对于学生创业来说是很好的测试性工具。

    五、是应该先创业还是先找投资

    从我的经验来看,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创业融资的问题却是所有人都必须要认真考量的事。大家一定要明确,融资并不是创业必经的环节,融资与否、融资多少必须与项目的发展阶段密切结合,千万不可把是否获得投资、投资量的多少作为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志。现实中已经有太多因为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理念不合、利益纠纷造成项目流产的案例,达成投资协议之前一定要对股权结构设计、投票权、项目发展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等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时短视往往造成悲剧结局。

    创业融资和启动资金也不是同一个概念,一些现金流良好的创业项目可能只需要很少一部分启动资金就可以运作起来,而良好的自有现金流也意味着后续融资并不是创始人面临的最紧迫任务。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连续几年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者最大的资金来源还是自有资金,获得创业投资的比例非常小,而对于创业扶持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学生基本上都不是很了解。

    我想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全面了解掌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把最适合自己的相关政策匹配到位是最基本的功课,相应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关系能力也是创业的基本功。创业贷款、创业补贴等金额虽小、却弥足珍贵的资金来源,也应得到创业者足够的重视。

    六、要不要认真准备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的写作和修改经常会花去创业者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对于时间精力非常宝贵的创业者来说尤其显得得不偿失。因为密集的投资对接、创投见面会上,投资人确实也很难有时间认真阅读计划书,经常可以看到堆成山的计划书会后就直接被当废品处理掉了。如果对资本需求不是特别大,不急于获得投资的项目,是不是就可以不需要特别详细的创业项目计划书呢?

    对此,很多教育专家和创投人士都认为,创业计划书充分体现了创业者对创业项目的思考和认识深度。对项目可行性的基础调研、对商业模式的初步验证、对财务管理的计算论证,都要在项目计划书中得到高度的凝练。

    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已经发现无法实现产品、运营、人力和资本等几大要素的匹配,创业者还有机会及时地调整。当然,计划书关键在“计划”,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项目发展方向和阶段规划的蓝图,也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科学规划。同时,创业计划书也是塑造创业愿景、形成团队共识的重要手段,创始人可以通过介绍计划书来为每一位创业参与者描绘创业设计和成功前景。

    七、应不应该休学创业

    这个问题是很多有技术特色的项目遇到的困惑。如果创业项目技术上有一定“保质期”,不尽早投入市场可能很快就会落后或被取代,那么进入实践阶段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否休学去创业也只是选项之一,关键还是要看在创业项目中学生个人扮演了什么角色。比如现在很多工科技术背景的项目,属于师生共创(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业、共有知识产权或共有股权)。如果教师拥有主要知识产权,学生没有太多技术研发的职责,只是负责管理和运营的话,通常就没有必要专门休学去做项目。因为技术研发的压力并不在学生身上,也不需要付出暂停学业的代价去解决技术紧迫性问题。

    在现实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数学生创业项目并没有技术独创性等进入壁垒,很多人可能是头脑一热、盲目跟从进入了某个创业领域。还经常发生项目前期调研不充分,项目计划书写的非常完美,一旦真的实践发现根本无法落地,落入“假需求”陷阱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一定要做好创业的收获和中断学业的损失之间的成本权衡,毕竟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而创新性不足、商业模式相近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作为创业教育者,切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内的创业率指标,诱导学生休学。

    八、创业团队如果散了,怎么办

    每到毕业季,常常有创业学生来找我,哭丧着脸说原始团队各奔东西了,有的毕业找工作了、有的人出国留学了,原有的团队只剩下一两个人,下一步该怎么办?其实,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发生理念差异、职业选择不同等是常见的现象,完全没必要因此而灰心丧气。

    尤其是大学生必然面临毕业-就业这样一个人生选择的关口。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对创业项目的一次考验。如果主要创始人有足够的领导力和凝聚力、项目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可行性的话,坚持下去总会再遇到合适的同路人。

    另外,创业团队的聚散还涉及到敏感的股权问题。常常有创业小伙伴讲究兄弟义气,成立企业时把股权按人头做个均分。一旦遇到类似是否继续运营等发展的重要瓶颈的时候,每个股东投票权相等的话意见经常无法统一,很多学生创业项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不得不终止。我对此的建议是,应由创业项目的发起者、创业意志最坚定、投入精力也最多的创始人占有较大比例的股权,然后也要预留出足够的股权空间,以便激励后续加入的团队成员。这样即使创业过程中遇到团队成员的流失,也不至于导致项目的流产。

    九、需不需要参加创业比赛

    经常有同学问我,是不是不参加比赛就很难获得创业圈的认可。对此,我常常反问他们,创业比赛是创业成功者的必经之路吗?绝对不是。

    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已经达到一百余个。在比赛中获得名次,也并不代表创业项目必然成功,否则创业成功也太容易了。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赛事,项目能否得奖还会受到各种现场因素的干扰,千万不可以获奖作为项目好坏的标注。

    另外,目前还有一种倾向,提倡所谓“以赛代练”,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参加各种比赛的所谓“创业比赛专业户”,这就将创业教育与比赛关系本末倒置了。比赛永远无法取代课堂教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即使是在创业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领域之中,也不能随意放弃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更不能为了取得比赛成绩而让学生付出短视和投机的代价。

    当然,在不影响创业者时间精力的前提下,参加一到两次综合性比较强的创业大赛也是可行的,关键是能够在参赛过程中得到评委导师的点评指导或与资本方进行互动,以及观摩其他项目获得启发,总之要对项目发展有所裨益。我还认识一个创业项目运作得很成熟的创始人,他还经常参加大学生阶段的比赛。他表示参赛的目的早已不是去得奖了,而是能够通过比赛发现并招募一些有想法的、创业理念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十、创业失败了怎么办

    创业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创业者本人没有接受失败的勇气,以及社会没有宽容失败的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青春没有失败可言,任何挫折和教训都会换来未来人生中难得的财富积累。

    在国外,创业失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涉及到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很多知名高校还专门开设了创业失败课程,帮助学生做好风险管理和心理疏解等。

    就目前国内教育现状和社会宽容度而言,大学生创业失败还是有可能会经历非常大的心理挫折,个体都需要经历一个面对自己、面对社会的心理调适过程,特别是从自我否定、错误归因等心理泥潭中尽快走出来,理性地去承认并跨越失败这一阶段性的心理障碍,以及认真考虑好是否暂时中止创业、回归校园的问题。

    对此,我们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研究和应对的工作。当然,虽说“青春没有失败”,但真正失败的是没有吸取经验教训、又一次摔倒在之前失败的地方。

    创业者需要细致地分析创业失败的直接原因,是资金问题、团队问题还是管理问题……同时,更要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是否过于轻信资本的承诺、销售预测是否过于乐观、成本计算不够严谨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避免失败,更加理性地看待失败。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证明,能够获得有效的创业指导、选择与自身学科专业或工作经历相关的领域创业,以及处于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支持下的创业者更加能够获得成功,当然还有多次连续创业者比初次创业者成功率高,有工作经历的创业者比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高,相信这些都可以为我们大学生创业者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创业道路提供借鉴。

大学生创业十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