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业小白,初期他们对资金的开销没有计划,不知道钱该花在哪里,怎样节约开支,一股脑儿地投钱,导致半年后连发工资都成了问题。
---------------------
“生态分子”的“分”读第四声,创始人许晨希望能成为有机生态行业的积极分子,这是他创业的初心,也是对公司的定位。
生态分子创立于2016年3月,一方面致力于传播生态生活的美好理念,一方面寻找和发现安全、可靠、纯净的生产源头,扶持帮助有生态发展理念的生产者和良心小农,并将其产品和服务分享给消费者,促进生态农业的永续发展。目前,生态分子已经实现盈利,进行下一步融资。
许晨是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暑假和寒假,因为可以到农村的亲戚家住上一段时间。在手机、电脑还不普及的年代,他与小伙伴一起到果园里摘果子,在农田里奔跑、嬉戏,在河里游泳、捕鱼、捉泥鳅,那是许晨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也让他对土地有了特殊的情感。
“但随着化肥农药的滥用,记忆中的乐土也正在被侵蚀。”许晨想呼吁人们关注生活环境,为更多的生态业者发声,为生态的生活方式发声,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辞去了媒体的稳定工作,决定做一些自己喜欢并该做的事儿。
因为对自然、土地的深厚情结,许晨先加入了“好农场”电商平台,担任市场总监。在这里,他初次接触有机农业,学到了很多关于有机生态农业的知识。但随着“好农场”资金链断裂,把许晨推向了选择的分岔路口:是重操旧业,还是继续坚持做有机生态农业?尽管背负着家庭压力、房贷车贷,许晨还是选择了后者。“我不甘心放弃有机生态农业,因为它对每个家庭、对整个社会都是有意义的,我想继续试一试。”
于是,2016年3月,他与朋友将全部“家底儿”拿了出来,正式创建了生态分子。
创业初期,资金、技术始终是许晨团队最难跨越的两道门槛。“最开始我们想做像小红书一样的社交电商平台,我们花很大力气请人做好了雏形,却因为资金等问题难以进一步开发。”许晨回忆,作为创业小白,初期他们对资金的开销没有计划,不知道钱该花在哪里,怎样节约开支,一股脑儿地投钱,导致半年后连发工资都成了问题。
半年的探索让许晨决心改变公司经营模式。在资本寒冬融资非常困难,只能自力更生。许晨退掉了租来的办公楼,解散了员工,变“养员工”为项目合伙制度。目前,生态分子的合伙人团队有6-7人,赚来的钱留下一部分供公司运营,其余全部与合伙人平分。“大家一起工作,一起赚钱,也增强了干劲儿。”
“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咖啡厅、书店、田间地头,都是我们办公、谈业务的地方。遇到大型活动特别需要人手的时候,很多人以兼职的形式工作。”许晨介绍,他和同事戏称这种工作方式为“共享办公”。
到田野里进行实地考察,是许晨日常工作的“重头戏”。他认为,只有深入农田实地考察,观察土壤、农作物生长状况,参观农资房,与农场主沟通交流,才能了解这个农场是不是真的在做有机农业,同时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保障。“我们花很多时间学习关于生物农药、有机肥方面的知识,研究中国、美国、欧盟的有机农业标准,以及中国传统的自然农法等等,这样便于我们实地考察时做出正确判断,也便于更好地进行产品宣传推广。”
在考察北京周边、四川、云南等地的100多家有机农场之后,许晨积累了很多经验,对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在他看来,要想把生态分子的品牌做好,实地考察一定要坚持下去。
“其实现在中国不缺有机农场,不缺有机农产品,不缺有关专家、达人,缺的是大众对于他们、对于有机产品的了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发声。”许晨如是说。
经过不断探索,生态分子做到了线上线下一同发力:一是与有机农场对接,建立产品供应体系,帮助农场宣传、推广、销售产品。二是通过举办分享会、体验会、论坛等线下活动,让农场主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传递有机生态的理念,并且通过赞助大型活动,进一步扩大生态分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集是生态分子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现在线上电商的红利已慢慢消失殆尽了,市集可以更好地拓展生态农场以及厂商的渠道,构建线下沟通与销售场景。”许晨介绍。
2018年,生态分子旗下子品牌绿光市集组织了10余场市集,场地涉及大型商业场所、住宅社区、乡村嘉年华、文艺空间,还有像Chinafit健身大会、国际双创博览会等面向国际的展示平台。市集为有机生态的供应商提供了销售的另外一种场景和可能。
生态分子的logo是一朵蒲公英,寄托了许晨对绿色、健康生活的希冀和理想。许晨说,他希望有机生态理念能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风飘散,在人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使用、消费有机生态产品和服务,减少化学物质对自然及人体的侵害。”如今,与生态分子合作的有机生态供应组织已经超过300余家。
今年,生态分子将在北京、成都、台湾建立3个线下体验中心,还将进一步推进自然教育,帮助学校把课堂搬到大自然里,让孩子们与自然亲密接触。“接下来,我们会整合已有资源,开拓更多的渠道,继续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也为线下活动提供支持。”许晨说,除了已有的“生态分子”微信公众号、微店,未来他们还会入驻抖音等平台,将生态分子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实习生 吴鸿瑶 本报记者 谢宛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