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1月1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不必放大95后“秒辞”现象

胡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青年时讯》( 2019年01月18日   14 版)

    一个朋友的女儿是95后,本科毕业后在银行工作不到半年就辞职了,前些日子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在不少人眼里,银行这样的工作单位很不错了,为什么要辞职呢?这孩子说,经常加班,周末都不能休息,本来毕业时就想找一份“好工作”的。

    很多研究报告都显示,95后职场人的离职率相当高,平均7个月就辞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辞职原因,公司环境不好、电脑太烂、午餐难吃、人际关系复杂、感觉不顺心、累了想歇歇……考察其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辞职理由都是合情合理的。

    话说回来,难道80后毕业生当初就没有这种现象吗?当年,我刚毕业时身边同学换工作的现象也很普遍,只不过,当下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快了“辞职”“跳槽”的速度。过去,上大学更多的是要改变命运,一个家庭还指望孩子早点大学毕业,工作了好拿工资,为家里分担些压力,当时也没有那么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型职业,工作选择面不像现在这么宽,更何况,如今的生活条件变得愈加优渥,95后的父母们大都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秒辞”的物质条件,让他们不需要为经济压力过分担忧。伴随着“啃老”等社会现象的出现,“秒辞”更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必须承认,我们在给一个群体贴上“个性”标签的同时,其实多少也暗含着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主观评价。问题是,哪一代人不都是从懵懵懂懂的青年时代,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每一代大学毕业生都不可能一毕业就是成熟、理性的职场人,都需要经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蜕变,这种转变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顺顺当当的。从轻松、自由的学校生活,走向规约化、制度化的职场生活跨度,谁还没有在初始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挫折,甚或是为自己曾经的幼稚、任性而承受一些代价?只不过,如今的一代有了更多敢于拒绝的勇气、重新选择的自由甚或逃避的条件。

    刚走上职场的学生跟一个工作了10年的毕业生相比,对“好工作”的理解当然是有所不同的。刚毕业的学生有如一张白纸,对职业的追求和选择会抱有一丝理想化色彩,然而,适合自己的职业不是当初坐在教室里想象出来的,总是需要接一些“地气”,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确定的,而职业精神也是需要在经历些坎坷和磨砺中培养起来的,人总要在成长和成熟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对职业、对人生的看法。更何况,年轻时不经历些折腾,又如何给下一代人带来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呢?

    考虑到95后们成长起来的环境,我们的眼光应该放长远一些,别只盯着毕业后的这半年到一年时间,三年甚至五年都属于职场新人的动荡期,不妨给95后们更多的时间去与这个社会做更好的磨合,逐步地成熟、成长,到那时再作出评价也不迟。

领导真的很忙
靠他人论文骗奖 顶格处罚才能直击痛处
不必放大95后“秒辞”现象
返回